“电子”大家族壮大,哪个是你的互联网新宠

   2023-10-16 110

“真的服了,我的专业是陪哭员吗,看到好看的风景也要哭,看到育儿类亲情类的也要哭,每天都是哭哭哭。”“半夜刷短视频到嗷嗷哭,我的新职业是陪哭员,泪点怎么这么低啊。”“大晚上刷到流浪狗被领养的那些视频,真的我哭死。”在最近这段时间,互联网冲浪达人们有了新副业——“电子陪哭员”。

前有电子榨菜、电子宠物,电子闺蜜,后有电子搬家,电子流浪汉、电子巡回犬,电子小猪,现在“电子”大家族又多出来了电子陪哭员这么一个新成员。五花八门的“电子”系梗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精神状态的一种外化体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1、在短视频里共享喜怒哀乐,你也是“电子陪哭员”吗?

当你在刷短视频的时候,一定有刷到过各种或是暖心温情又或是辛酸痛楚的内容,在各类“盘点父子感人瞬间”“盘点手足之情的感人瞬间”“偷偷回家的感人瞬间”视频的评论区,总能看到网友们留下的长长一串哭泣的表情图。

在社会生活类短视频的评论区也经常能看到类似的评论,退伍老兵返乡车站接送的视频让电子陪哭员们眼泪水哗哗掉,网友悼念自家去世小狗的视频也能让抖音陪哭员们半夜默默哭一把。《我走后》《马》《悬溺》等一系列经常被用于配伤感视频的音乐片段也会勾起电子陪哭员们伤感的泪水,“那首《我走后》简直催泪神曲,感人小视频我才看了5秒,音乐一起,咔咔流泪。”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留言。

看到网上这些感人的视频忍不住落泪是很正常的事,这些泪水是由共情心催发而来,所谓的共情心是指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情绪和观点的能力。它是一种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智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雯认为,感动落泪是共情体验的一种表现,“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理解体会到视频中所传递的情感,表明我们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这种情感的连接有助于增强情感智慧和心理健康。”

不过,也有很多“电子陪哭员”不是仅通过在评论区留下一串哭泣表情包来表达自己感同身受的悲伤情绪,而是真的会在深夜痛哭一场,“陪哭到凌晨三点,获得了加宽版双眼皮。”红肿的双眼验证了陪哭员们在手机屏幕的这头哭得有多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为刷短视频落泪,张雯认为这是因为每个人共情的阈值不同,“这与个体的性格、经验、心理素质有关。不同的媒体内容、艺术形式、情景反应到个体所能产生的共情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共情心理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原因之一。”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看到小狗去世的视频会大哭不止而另外一些人却对此无动于衷了。

但如今短视频的推荐算法实在是太过于精准了,越是容易被这些视频打动就越会被算法判断成喜欢看感人视频,结果推荐出来更多感人视频,让高敏感人群深陷于共情中难以自拔,“因为看太多感人的视频就一直给我推这种,太难受了,还不如看吃播呢。”网友小昕表示。“过度共情可能会导致个体感情消耗,情绪波动加剧,产生心理疲劳,影响个体的情感稳定和心理健康。”张雯表示,“过度共情可能会让个体过于自我沉迷,无法与他人正常沟通和交流,导致社交关系紧张或破裂。”

应对过度共情,张雯建议大家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情感边界,适时停止暴露于情感刺激强烈的内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反应,加强对自身情感和内在需求的认知,了解自己的情感触发点,以及何时和如何适度表达情感。“通过增强自我意识,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反应。”

2、“电子”大家族壮大,“电子燕窝”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不仅仅是作为便捷生活的工具存在,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互联网一代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和精神状态,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比如“电子榨菜”,在吃饭、做家务甚至洗漱的时候,许多人开始习惯于放一部自己喜欢的剧集或者相关二创视频当作背景音,这些经典老剧成为无数人无法舍弃的“电子榨菜”。

现在电子榨菜还有了升级版本“电子燕窝”,正如燕窝所象征的珍贵一样,具有更高质量和知识内涵的媒体内容被称作是电子燕窝,最近完结的深入谈话类综艺节目《展开说说》因为讨论的社会议题具有一定深度,被一些观众评价为“近期的电子燕窝”。

除了综艺节目,电子书也会被称作是“电子燕窝”,“短视频看多了还是要看看电子书,补充一点电子燕窝。”网友一八这样说道。

当然,在网上获取有趣的知识、有意思的观点,自己吸收消化是不足够的,人们与生俱来的分享欲给“电子”大家族带来了两位新成员,一位是“电子闺蜜”,另一位是“电子巡回犬”。所谓的电子闺蜜,顾名思义就是在网上关系非常密切、好似闺蜜的陌生网友;而电子巡回犬也被叫做互联网巡回犬,指网友在网上看到好玩有趣的东西就会分享给自己朋友的行为,像小狗会把新奇好玩的东西捡回来给主人看一样。“我和朋友维持友情的方式就是每天发来发去那些搞笑但没有用的东西。”网友卡卡表示。

“电子”大家族的壮大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发现有一个新的“电子”家族成员出现了,“电子家族的壮大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正在向互联网上转移。”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赵伟认为,“电子”梗越来越多元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如今互联网线上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已经不亚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了,“网络上很多人卸下了所谓的身份、面具或者说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另一种面貌与网友进行交流。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扮演的角色与真实的自我之间可能有所不同,在社会的规训下我们会按照社会既定规则来与人交流沟通,但在网络这样一个可以相对隐藏自己的地方,人们就更多地愿意暴露自我,把内心情感更为丰富的、非理性的一面展现出来。”

3、“电子”虽好, 可不要沉迷哦

在现实社交生活里寡言少语的人或许在网上能和陌生的网友长篇大论,平日里总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人或许会给搞笑视频点个红心……互联网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外化体现,“个人的自我表达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赵伟表示,“近代俄国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认为理性的表达就是人无论在何种环境面前都要表里如一,即人是一个纯粹的整体,而非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的组合。但目前来看,人们在社会中基于各种权衡不太能够做到这么纯粹,长期按照规则生活可能会让人产生机械的感觉,久之可能会有一种突破的冲动,有点类似理智与情感的拉锯。”

不论是起到情感陪伴作用的“电子宠物”“电子闺蜜”,还是宣泄情绪的“电子陪哭员”,“电子”大家族在某种程度上是给予现代人一种新的情感宣泄方式和平台,“网络的普及确实给人的表达和情感交流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赵伟表示,“但是不管不顾地沉迷其中也会出问题。”“电子”大家族是现代社会里人表达欲望的一种体现,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人们的情感交流方式更多是面对面交流或通过书信、电话,网络丰富了人们表达的途径,也随之带来不少问题,网络暴力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表达自我一直都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人们对此的态度可能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电子大家族的不断扩大提醒我们关注处于发展变化中的表达交流方式和情感宣泄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现实世界接触的态度变化。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