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服务化解企业难题

   2022-12-13 40

融资难、科技成果转化难、基础科研能力弱是不少企业成长中的三大烦恼,但在天津市南开区科技型“店小二”的精准服务面前,这些难题正在加快化解。

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市南开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稳居天津市第一,规上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7.2%,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7.5%、5.4%。

记者日前蹲点南开区科技局、区协同创新办等科技领域的机关单位,探访科技“店小二”助企创新的故事。

灵活施策成果落地

11月28日,记者在南开区科技局创新发展中心看到,一份0元技术转让合同认定成功,让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负责合同审核的工作人员高华丰喜出望外。“这份0元技术合同的认定,是大学科技成果作价投资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有了这‘宝贝’,我们数千万元的科技成果就能顺利转化落地。”高华丰说。

今年年初,南开区科技局负责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干部马聪颖接到了一份特殊的技术合同认定申请:天津大学将一份专利0元转让给本高校所属资产管理公司。

“我查阅很多资料和法律法规,均无0元合同认定的相关说明。在询问其他区县是否遇到同类问题后,得到的回复依然是‘没有先例’。兹事体大,必须审慎对待。”马聪颖说。

马聪颖的担心在科技监管部门中很有代表性。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涉及学校、资产管理公司、科研人员、合作企业等多个主体,涵盖专利评价、资产评估、合同签订、产权变更等多个环节,还关系到企业所得税、企业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多个税种,法律和政策问题复杂,容易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针对0元合同认定问题,在天津市科技局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支持下,多次与税务部门沟通,组织技术合同、法务等专家召开线上论证会。大家认为,0元合同价款明确,不违反合同法和技术合同登记法,认定符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符合新推出的科技成果评价实施意见,有利于促进高校成果转化,在大学与资产公司之间转让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南开区科技局创新发展中心主任李健说。

合同的认定,为大学数千万元的科研项目成果后继的作价投资转化落地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相关科技企业发展扫清了道路。

在南开区科技部门“保姆式”政务服务支持下,一批科研人才加速汇聚。天津市南开区委书记马珊珊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出新要求。南开区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这是我们持续做好创新文章的底气所在。”

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12月2日,见到南开区协同创新办的驻企机关干部张皓翔时,他正在南开区博创园内与入驻企业天津天河云筑工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聊得火热。

天河筑工团队是从天津理工大学走出的“学生军”,一共28名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5岁。过去几年,该团队接连签订天津市胸科医院、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公路工程等多项重大建设工程相关咨询服务合同。

天河筑工运营总监李粒萍和张皓翔相识于2020年,那时天河筑工刚入驻南开博创园。在一次定期交流中,企业提出贷款融资、应用场景开放等需求。“企业有需求,我们就是‘店小二’。让博创园入驻的企业健康发展,是南开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考量。”张皓翔认为,机关干部要多参加实地调研,问需于企,问计于企。

在张皓翔牵线协调下,多家银行机构上门服务,多家合作企业对天河筑工伸出援手,缓解了疫情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在南开区,像天河筑工一样配备科技型“店小二”、享受政府部门上门服务的企业有不少。不久前,天津市沂普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天津大学校友候建带领团队在天大科技园安营扎寨。“公司成立之初,由于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充足的抵押质押物,面临着技术研发周期长、资金压力大等一系列难题。”候建说。

去年6月份,天津大学与天津南开区政府签署协议联合共建天大科技园南开园,双方共同授权北洋海棠基金运营,开始了“政府搭建平台、天津大学指导、北洋海棠基金管理运营”三方协同运作的探索。

困难之时,天大科技园总经理何勇军带领团队服务企业,为企业的发展路径、团队建设、融资规划等进行辅导。北洋海棠基金作为天大科技园运管机构,领投100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北洋海棠基金目前已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链接平台,将校友资源链接体系化,助力多项科技成果逐步落地和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何勇军介绍,天津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教育部确定的首批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天大科技园注册企业69家,已为8家企业融资1.875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我们将进一步支持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瞄准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为科技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引导支持,为天津市、南开区高质量发展再添后劲。”南开区科技局副局长郑炳良说。

出实招开好“药方”

基础科研实力薄弱被不少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自嘲为“软骨病”。面对此类问题,政府部门有没有针对性“药方”?

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坐落在南开区科研西路6号,青砖白墙的小楼与树木掩映的津河岸边林间小路相邻,不时有身穿实验服的工作人员走过宁静的小院。

“一年多以前,这里是杂草丛生的破旧厂房。好像一场秋雨过后,这里就变成整洁的园区,成立了海河实验室。我是学材料化学的,知道这个实验室后义无反顾投了简历,作为首批员工入职工作。”物创海河实验室综合办公室员工孙碧竹说。

去年11月份,由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及中石化等单位合作建立的物创海河实验室成立。南开区用短短5个月时间整备了1万多平方米的载体,供实验室初期使用。

物创海河实验室运行一年来,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核心、两级决策、三大制度、四方共建”创新体制机制,完成30个科研项目立项,形成了包括250余篇高水平科研论文、3项专利、4项天津科技一等奖在内的一批优秀成果。

“现代生活早已离不开化工,而我们正在做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绿色化工。物创海河实验室的成立,有利于继续助推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打造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和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南开区协同创新办副主任李威说。

“南开区将锚定‘创新南开’目标定位,持续深化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积极融入和服务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进一步发挥物创海河实验室、大学科技园、新能源电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用。高标准规划建设海河科学城和启航创新城,着力打造平台、产业、生态、人才四个创新高地。”马珊珊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