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跨行业加“数”前行

   2022-10-11 50

编者按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在新技术密集爆发的大背景下,各种高科技的加持让制造业的快速变革力上加力。如同一股汇聚各方力量的洪流,制造业的智能升级从一家企业到一个行业、由一个产品到一个产业、从一项技术到多种解决方案……连点成线、汇线成面,终将形成颠覆制造业原有格局和面貌的智慧变革,而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机遇形成我们自己的产业竞争力尤为重要。

智能制造尽显科技范儿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的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系列国内外制造业领域的创新成果、权威信息、前沿动态密集发布展示。透过世界制造业大会这扇窗口,中国制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脉动”愈发强劲有力,也为世界制造业分享了更多机遇。

数字化转型跑出“加速度”

薄如蝉翼的高精度铜箔、应用于新型显示产业的高端材料、能提取纤维素的涤棉分离技术……走进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专精特新”展区,科技范儿十足。

“这是激光成分分析仪,主要用于分析工业物料成分。”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柳文翔说,在有色金属冶炼的关键工序中,激光成分分析仪取代了人工取样、制样、分析等,既能快速检测,还可以实时上传、更新数据。

关键工序的数字化直接关系到制造业整体的数字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5.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30.7个和25.9个百分点。

在联想集团展区,一个四足机器人灵活地走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互动。

“这是四足巡检机器人,具备全场景、全地形自适应能力,可自由爬坡、跳跃,能胜任电力、石化等行业巡检工作,大大提高巡检效率。”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机器人、机械臂等智能产品是未来智能制造的重要“成员”。据工信部统计,截至今年6月,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在全国已建成700多个,炼化、印染、家电等领域智能制造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本届大会上,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与科大讯飞联合打造的“共享型”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布了最新2.0版本,并公布“成绩单”:羚羊平台已发布科技成果和需求6.1万余条,6.2万余家企业实现“触网登云”。

新兴产业集聚“新动能”

踩下刹车就能让车门自动闭合,开启小憩模式海浪声便在耳边助你入眠,夜间行驶时会在车辆前方投射示宽光毯……世界制造业大会新能源汽车展区,一辆智能汽车引来了参观者的惊叹。

今年1月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为制造业发挥稳定经济大盘“压舱石”作用做出重要贡献。

“全球新能源电池供应链主要集中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中国已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还是创新的伙伴。”本届大会的2022皖德企业对接会上,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马铭博说。

“新”,意味着持续的技术迭代、提质增效。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罗俊章说,新兴产业培育、汇聚了大量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成为提高经济创新活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保障。

截至今年6月,工信部已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762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8家;单项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分别达5%、7%,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倍、7倍。

从“上天探海”的卫星,到元宇宙中的虚拟现实,再到被称为人类科学“终极疆域”的脑科学、类脑技术……一系列前沿科技衍生出的未来产业亮相本届大会,显示出中国制造面向未来的增长新动能。

“我们正用小步快跑的方式,研制更容易批量生产的、外形像汽车底盘一样的平板式卫星。”本届大会的未来产业发展论坛上,银河航天董事长兼CEO徐鸣说。

绿色制造层出“新概念”

一台特殊的“集装箱”,内置400个含有二氧化碳电催化剂的模块,能够将捕集的各种浓度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甲酸。

“这样的‘集装箱’每年能转化出100吨、价值约50万元的甲酸,还能多台组合,解决企业实际应用碳转化技术装备效率低、收益少的痛点。”安徽伏碳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理红说。

本届大会上,将绿色制造“新概念”变成现实的新技术、新应用、新项目随处可见,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开始真正服务于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

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展区,一块150kW氢燃料电池电堆模块吸引了参观者驻足。

“虽然名叫电池,但它其实是一个发电机,通过添加氢燃料直接产生电力。”上海明天氢能公司总经理张健说,“在公交车、物流车、轨道交通、船舶等领域已经实现应用。”

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以来,全国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绿色制造也为更多中外合作项目凝聚了共识,创造出更多协同合作的机会。

“大众安徽MEB工厂将在投产伊始使用绿色电力,MEB工厂涂装车间排放废水已实现不含磷,这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首次达到这一排放标准。”出席本届大会并在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发言的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CEO葛皖镝说。(记者 马姝瑞 胡锐 吴慧珺 合肥报道)

智能工业平台为制造业注入数字技术

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速推进、总体态势持续向好。如何将数字技术更好地引入现有制造生产线?怎样将新技术更敏捷、更低成本地落地到制造企业的生产场景?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供应商正在积极探索。

思谋科技CEO沈小勇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思谋科技已打通硬件搭建到软件服务、再到场景化融合等关键节点,实现“开箱即用”,应用效率大大提高,如落地智能检测等系统的周期可从一周或一个月缩短至一天,可实现智能制造跨行业快速落地。

打造智能工业平台

“工厂很多岗位都需要用人的眼睛、手、大脑去看东西、干活、思考,未来的智能制造可以通过硬件、软件的结合代替掉这三个动作,这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通过为工厂赋能,将工人从对身体有损害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成为智能设备的决策者和使用者。”沈小勇说。

依托自主研发的端到端全流程智能工业通用型平台——SMore ViMo,思谋科技正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制造业,覆盖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

2021年10月,在一家世界500强汽车部件厂商的生产线上,思谋科技研发的“智能轴承检测一体机”开启试运行。该产品上线后,可一次性进行23种缺陷类型的自动识别,帮助客户将质检效率提升超过80%,检测准确率接近100%。

“要做出完整的智能制造平台型产品,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工程问题,光有软件平台还不够,还必须要有很多靠谱的硬件。当硬件做得更加智能化,它的使用门槛会降低很多。”沈小勇认为,思谋科技的智能制造产品突出智能,产品可像手机一样简单操作,一般的IT人员按照手册就可以安装,在海外客户中尤其受到欢迎。

沈小勇进一步表示,要让虚拟的数字工人去从事枯燥的、危险的工作,让工人转为智能工业平台的使用者。

提升企业运行效率

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落地,离不开与具体场景的结合。作为一家软硬件一体化产品及全栈式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思谋科技正加快实现与下游行业的全面共振。

目前,SMore ViMo已经与超过10家合作伙伴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智能视觉传感器系列正在与众多合作伙伴一起加速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多款与合作伙伴联合打造的智能检测设备,已实现量产并获得了头部客户的大额订单,正在批量复制到更多企业和应用场景中。

在新能源领域,思谋科技为国内一家新能源龙头企业打造了小型锂离子电池外壳点胶缺陷检测方案,基于智能工业平台SMore ViMo的高精度检测算法能力,方案可对产品进行数十种缺陷检测,包括漏点胶、散点、断胶等,实现产品漏检率≤0.01%,设备的最大产能比原来提升了6倍,生产线效率提升85%,整体成本节省300万元以上。

构建智能制造生态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思谋科技目前已完成四轮公开融资,最近一次融资发生在2021年6月,完成B轮2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思谋科技创办两年多来,以SMore ViMo为核心研发并量产了超过50款智能制造软硬一体化设备,应用于新能源、消费电子、汽车等超过1000种细分制造场景。

目前,思谋科技已服务了全球超过100家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行业头部企业,帮助工厂实现全自动和智能化,发挥数字工人更大价值。

“现阶段的思谋科技不会局限于成熟场景和短期利益,也不会定义自己的业务边界。”沈小勇表示,思谋科技的业务模式就是将单点场景打通,再将点变成网,实现跨领域的智能制造部署。

软件算法是思谋科技的优势所在。基于思谋科技自研的SMore ViMo智能工业平台,在软件上形成了包括分拣、数据分析、定位、质检等在内的十多个功能模块,并朝着全栈式工业OS的方向发展。

以往的AI视觉项目落地,需要经历数据采集、算法编写、模型开发与上线,模型迭代等环节,整个流程全部需要人工处理,人力成本高,项目耗时至少半个月。“而我们的研发团队从底层构建更智能的算法,只需一名IT人员点击鼠标,大概半天就可轻松实现灵活的算法串联和多模型组合,实现了从数据-算法-软件-生产全链条自动持续优化。”沈小勇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现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突破创新,将技术系统化、平台化、产品化,并与行业合作伙伴携手完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沈小勇说。(记者 郭倩 北京报道)

C919带动航空业创新生态向外辐射

9月,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后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将于2022年底交付首架飞机。

C919大型客机研制成功,获得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具备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能力,是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C919的研制成功,将成为带动我国航空产业、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

C919市场前景广阔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

C919获得型号合格证后,中国民航局将按照有关规章开展运行符合性评审,确定飞行员训练大纲和型别等级、飞机维修大纲等,为飞机交付后的运行做准备。

C919将投放到哪些航线?据悉,首家用户已经进行了计划安排。从航线安排看,C919将投用于国内主要的航空干线。

今年7月,记者乘坐了C919首飞机长蔡俊执飞的模拟航线试飞东营至郑州航段。飞机飞行平稳、安静,舱内宽敞明亮,座椅为“3+3”布局,窗户相较于同类机型扩大15%,行李箱门为更便捷的下拉式。

中国商飞公司营销委主任张小光介绍,C919是窄体机。作为航空市场的主流机型,窄体机在我国民航机队的占比约为80%,是民航市场的主力机型。“这个机型市场适用性强,座级从158到192不等,可以根据航空公司和航线设计进行灵活调整。”

据介绍,为C919商业运营所做的准备早已启动,包括新机型补充运行合格审定、专业人员培训、客户支援保障、航材支援、维修保障等,确保首批C919高质量运营。

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未来20年,中国航空市场将接收9084架新机,价值约1.39万亿美元,其中单通道喷气客机6295架。到2040年,中国的机队规模将达到9957架,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

我国民航市场规模大、潜力强。如今,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已经进入我国主流航空市场,成为支线航空市场的主力机型,已经安全载客突破550万人次。“适应性更强、技术更先进、性能更好的C919一定会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张小光说。

有力带动先进制造业

C919的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市场运营,不仅关乎一个飞机型号的成功,更将有力带动相关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自立项以来,近30万人参与了C919大飞机的研制。

大飞机的研制,有效提升了我国航空产业配套能级,对国民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在上海临港,大飞机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形成了集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布局,将有助于降低航空工业配套成本,缩短总装、试飞周期;有助于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吸引全球供应链在上海集聚,加强研发设计、总装制造、客户服务等核心能力。

专家表示,通过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带动了新材料、现代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技术的集群性突破,提升了国内商用飞机机体结构、机载系统、材料和标准件配套能级。

预计到2035年,依托大飞机产业园形成的产业配套,将支撑中国商飞200架以上大型商用飞机的年生产能力,带动航空产业年产值3000亿元以上,推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

孵化推动航空科技创新

C919的“引擎”作用还体现在对科技创新的孵化、推动上。C919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先后攻克了一批新技术,锤炼了一批人才队伍,带动了一批产业发展,形成了支撑国产商用飞机发展的能力平台。

在C919项目的推动下,中国商用飞机目前已建成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一批公司级试验室及研究机构。

C919成为创新“策源”点,不仅孵化、衍生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也形成了科技创新集聚效应。以中国商飞在上海建设的大飞机创新谷为例,以C919大型客机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为牵引,累计有100余个科研项目入谷,集聚众多创新人才,建立了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平台。

创新驱动,未来可期。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催生数字经济到来,为大飞机的研制、生产和运营带来新机遇。2018年起,中国商飞开始探索5G赋能大飞机智能制造,让飞机建造效率更高、质量更优,飞机设计能力不断提升。

伴随着飞机制造的智能化水平加速推进,一个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于一体的现代商用飞机总装基地正在崛起,并不断向外辐射,带动航空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形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